1)0625 颍川士人_地上道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颍川书院乃是颍川当地的私学。

  桓灵二帝的时候,因为宦官发动党锢之祸的原因,大量的士人下野失去了朝堂中的位置。

  为了维持他们的声量和名望,不少下野士人,就聚集到名士李膺的家乡颍川郡。

  李膺乃是汉桓帝时代第一等的名士,有“天下楷模”之称,如果读书人能够被李膺见一面,都会被当成是莫大的荣幸,甚至称此事为“登龙门”。

  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,曾经去拜访李膺,还为李膺赶车,回来后激动地鼻涕泡都冒出来了。

  ——“今日乃得御李君矣。”(不要想歪)

  他们在这里授徒讲学,互相吹捧,一时成为了天下读书人的圣地。

  后来党锢之祸,迎来了终极大平反。

  为天下士人伸张正义,又征召这些正直党人为官的人,叫做董卓。

  这下就他妈尴尬了啊。

  要知道东汉是二元责任制时代,大臣要向皇帝负责,但是大臣举荐的官员在向朝廷负责的同时,也要向举主负责。

  如果被举荐的官员做的不错,举主是有功的。如果被举荐的官员犯了错误,举主一般都承担连带责任。

  这可是真正的祸福与共。

  若是将被举荐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归纳为忠,那被举荐官员与举主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归纳为义。

  设身处地的想一下,如果有朝廷高官宁可承担着被拖下水的风险,哭着闹着也要举荐你为官,你心中是什么感受?

  所以在东汉这个尚义的时代,在大多数官员心中,对举主的情感,是高于对皇帝忠诚的。

  而且离的皇权越近,对忠诚二字,越没有那种敬畏感。

 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是谁的人。

  简而言之,套用西方封建制的那句话,“我封臣的封臣,不是我的封臣。”

  董卓死后,堂堂大儒蔡邕为何要在公众场合为董卓慨叹惋惜?甚至最后,因为此事人头落地?

  难道他不知道“诛杀董卓,匡扶汉室”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吗?

  那他为什么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这么做?

  答桉只有一个。

  董卓是蔡邕的举主。

  那么除此之外,是蔡邕对董卓的感情很深吗?

  也不是。

  当初董卓想要蔡邕出来为官,蔡邕本来是不肯的。最后董太师直接来硬的,扬言蔡邕不来,就砍死他全家。

  蔡邕这才赶鸭子上架,来给董卓做官。

  来了之后,大老粗董卓直接把蔡邕当成了掌中宝,先后担任侍御史、治书侍御史、尚书,三天之内,遍历三台。

  第二年直接给了个左中郎将,甚至还封了侯。

  所以这样的恩遇,无论蔡邕多么不喜欢,他都必须得含泪吞下了。

  就像是当初,临邛鬼王一丝不苟的按照庾献教导的做了,最后还斩尸抵上一命,那无论庾献承认不承认,临邛鬼王都会被天下视为庾献的弟子。

  因为车门已经焊死了,想跳车也没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ob22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